在高新区住了十多年,几乎每天都要从渭化门前经过,却从未踏入。终于在一个秋日的清晨,随着渭南市高新作协采风团队,走进了这道熟悉的陌生之门。
走近那片倚着秦岭、枕着渭水的庞大厂区时,我首先采撷的,是一阵风。这风不同于田埂上带来的麦花香,也不同于古城墙头拂过的历史尘埃。它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带着暖意,夹杂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属于现代工业的低沉呼吸。这风里有机器的体温,有管道中奔流不息的化学秘语,它拂过脸颊,仿佛在无声地诉说:这里,是力量的源头。它带着塔罐的体温而来,裹挟着水蒸气与金属摩擦的独特气息。这风有重量,有故事——它记得煤的黑色记忆,也见证着气体在管道内脱胎换骨的旅程。当它拂过脸颊,你能听见现代工业低沉而平稳的呼吸声。
我的脚步,便是在这阵风的牵引下,踏入了渭化的世界。视线所及,是钢铁的森林。那些高耸入云的塔罐,那些盘根错节的管道,那些沉默而威严的反应炉,它们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几何美学,构筑起一个庞大无比的有机体。这不再是田园诗般的自然景观,而是人类智慧与意志锻造出的第二自然。我采下这钢铁的线条与轮廓,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的壮美,一种将分子拆解又重组的、属于普罗米修斯般的伟力。
然而,当我凝神细听,那钢铁的冰冷外壳下,竟流淌着一种奇妙的韵律。那不是机器的嘈杂,而是一首多声部的交响曲。
有低沉如大提琴鸣响的,是气流在巨大容器内的回旋;有清脆如银铃碰撞的,是仪表盘上指针的精准跳动;有绵长如弦乐齐奏的,是管线中液体永恒的奔流。这韵律是如此的严密、和谐,仿佛一位看不见的指挥大师,正舞动着科学的指挥棒,让每一种元素、每一道工序都各得其所,共同演绎着一曲关于转化与创造的乐章。我采下这工业的韵律,它让我明白,最顶级的秩序,往往诞生于最复杂的协作之中。
在这片钢铁丛林里,反应塔以绝对垂直的姿态刺破天空,管道如巨树的根系般在大地上蔓延。这些冰冷的几何体在秋雨下也微微泛起金属光泽,竟呈现出某种宗教建筑般的庄严。最动人的是那些细节:阀门口凝结的霜花像透明的勋章,压力表指针的颤动如心跳般规律,巡检工的安全帽在管廊间划出流动的黄色。那些晾水塔,此刻正吐着纯白的水蒸气,成为大地的加湿器。
我试图将这幅景象纳入取景框,镜头却有些犹豫。它太过宏大,又太过精微。宏大到任何一个角度都无法囊括其全貌,精微到每一次化学反应都发生在肉眼不可见的尺度。这不像山水,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是一种需要被理解而非仅仅被观看的景致。它的美,藏在每一次成功的催化里,藏在每一滴合格成品的纯度中,藏在操作员专注的眼神与中控室闪烁的数据流里。我采下这“入画难”的感慨,心中却豁然开朗:真正的现代化,其最动人的画卷,或许本就绘在为国计民生默默供血的脉搏里,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
离开时,我回望这片钢铁的疆域。秋雨的绵柔的为它增添了一份神秘,竟让它与远处苍茫的秦岭有了一种奇异的和谐。一边是亘古的自然造化,一边是当代的工业结晶,它们共同守望着奔流不息的渭水。此番“渭化采风”,采到的并非某一具体的物件,而是一种认知的更新,一种情感的沉淀。我采到了“转化”的力量——它将黑色的煤、无形的气,转化为照亮千家万户的光明,驱动社会前进的能量,乃至我们身上衣料的纤维。这何尝不是一种现代版的“点石成金”,它点亮的,是一个民族的未来。
此番走进渭化,我空手而来,却满载而归。行囊里,装着一阵有温度的风,一幅钢铁的素描,一段工业的交响,和一份对“创造”二字更深沉的敬畏。这,便是我于渭水之滨,采撷到的最珍贵的诗篇。




陕公网安备 610590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