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温柔地拨开渭河南岸的薄雾,渭化的烟囱静静伫立在朝霞之中。昔日记忆中工业废气的浓浊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无烟的烟囱与云影交织的宁静画卷,庄重地镶嵌在开发区天际线上。
于我而言,渭化从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它是一幅浸透岁月的情感长卷——承载着父辈脚下绿意盎然的农田,映照着同辈口中引以为傲的财政基石,更是一座城与一家企业相濡以沫、共同成长的生动见证。
渭水蜿蜒,流淌着周秦的古韵;秦岭巍峨,绵延着汉唐的遗风。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工业化的浪潮奔涌而来,渭河化肥厂应运而生,雄踞渭南西郊。南倚苍茫南塬,北望滔滔渭水,自诞生之初,便怀揣“肥润五谷,功济三农”的初心,立志成为西北化工的脊梁;更秉持“创新为要,绿色为基”的远见,书写着国企的担当与赤诚。
回溯其三十余载征程,既是一部工业文明的壮阔史诗,也是一曲人文精神的璀璨华章。
时光回溯至一九八七年冬,化学工业部布局落子,“渭河化肥厂”项目正式确立。次年夏日,筹建处成立,八方英才汇聚于此:工程师们怀揣图纸沿河勘察,建设者们背负行囊安营扎寨。昔日的荒凉滩涂,转眼塔吊林立;旧时的纵横阡陌,此刻蓝图铺展。
建厂之初,挑战重重。软基滩涂上,需筑牢百年之基;渭河汛期里,要规避水患之险。勘测者迎风踏浪,将厂址定于洪水线之上;施工者夯土筑基,令厂房屹立于钢筋混凝土之上。尤其难忘一九八八年那场暴雨,渭水怒吼,建设者们昼夜奋战,以沙袋为盾,守护工地于惊涛之畔,其情其景,已成传奇。
一九九二年春,开工礼炮声响彻渭河南岸。千余名建设者以工地为家,白日里,焊花与河光交相辉映;夜幕下,灯火同星月竞放光芒。百米高的合成氨塔设备吊装,需精准如绣花,起重工在猎猎河风中稳控千吨重器,分毫无误;尿素系统的高压管道焊接,须严密似天衣,焊工于数十米高空作业,焊缝经检测完美无瑕。
历经四载寒暑,至一九九六年夏,奇迹终现:合成氨装置气势如虹,尿素系统颗粒归仓。当首批“渭河牌”尿素装车启运,车队如白色血脉,东出潼关,西抵宝鸡,北达陕北,滋养着三秦沃野。那年金秋,关中平原玉米丰收,老农手捧金灿灿的果实由衷赞叹:“渭河尿素,真是咱渭水的精华!”
随着城市西扩,工厂与社区渐成共生之态。一九九九年,技改工程将环保置于首位:污水处理厂应运而生,净化之水可养游鱼;烟气脱硫装置高效运行,排放指标优于国标。每到春天,厂区百花夹道盛开,与周围高新区的高楼相映成趣,共绘一幅“工业与自然和谐”的画卷。
二零零六年,渭化融入陕煤集团,区位优势愈发凸显。依托渭南“关中咽喉”之利,原材料顺流而下,产品沿铁路辐射四方。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二零一零年建成的二甲醚项目,其清洁燃料直供西安咸阳机场,实现了“渭南制造”助力蓝天航程的飞跃。
这片土地,不仅产出工业品,更孕育着人文情。厂区与毗邻的渭南师范学院共建实训基地,工匠精神走进课堂,青春梦想对接现实。每年重阳,退休职工相聚观景台,北望渭水如练,共话往昔峥嵘,这份温情,已成为“渭化家文化”的生动印记。
一代代渭化人于此扎根,将工业文明融入城市血脉:子弟们在河畔书声琅琅,在展板前读懂父辈的奋斗;青年职工沿堤岸慢跑,看白鹭翩飞于塔罐之间,感受生态工业之美。这“厂城共融”的画卷,正是现代工业文明最温暖的注脚。
今日再立渭河南岸,但见厂区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智能车间有序运行,彰显着新时代的节奏。从荒滩起步到智能升级,从城郊一隅到城市门户,这里见证了中国工业化的铿锵步履,也沉淀下一座城的集体记忆。
面向未来,渭化将借力渭南“黄河金三角”的区位优势,循“双碳”目标之指引,致力于打造绿色化工的示范标杆。当渭水千年不息,南岸的塔罐将继续巍然屹立——它们不仅是工业文明的丰碑,更是一代代劳动者献给这条母亲河的永恒礼赞。




陕公网安备 610590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