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检修专题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专题报道 > 2025年大检修专题
机械修造部:从晨光到夕阳 毫米间的坚守与突破
发布时间:2025-04-17     作者:钟定辰       来源:机械修造部      分享到:

破晓时分,晨光熹微。机械修造部起重工杨鹏涛匆匆咽下最后一口豆浆,发动车辆,车轮稳稳地碾过满地的钢屑。此刻还不到7点,他这一路奔赴,只为了能精准把控曲轴上那严苛到1毫米的误差上限。

党员突击队出发2.jpg

P1303煤浆给料泵堪称合成装置的“心脏”,而泵中那根重达2.8吨的曲轴就如同心脏里的起搏器,其状态直接关乎3号气化炉能否平稳运行,更是决定了装置负荷大小以及产量能否进一步提升。

4月15日早7点整,由机械修造部党支部十二位党员组成的党员先锋队伫立在曲轴两旁,他们小心翼翼地安装着每一个吊耳。“这个位置再往东挪2毫米。”队长周健微微眯起双眼,全神贯注地调整导链的高度和位置。在他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早已练就了一双 “火眼金睛”,无需借助复杂仪器,仅凭这双眼睛,就能精准判断毫米级别的偏差。徒弟杨鹏涛举着游标标尺反复核对了三遍,结果竟与周健的判断分毫不差,他满脸惊讶地问道:“您到底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太神了!” 周健笑着轻声说:“设备它自己会给你信号,就看你能不能领会。”

曲轴正在对位.jpg

现场一片井然有序,没有对讲机的嘈杂声响,也没有多余繁杂的指令。队员们配合得如同精密运转的齿轮般默契。只见队员左手挥动红旗,在空中优雅画弧,导链便立刻做出细微调整;右手白色旗帜轻轻下压,行车速度瞬间减缓。周健的手势就像乐队指挥手中的指挥棒,而那根曲轴则宛如跳动的美妙乐章,在毫米级的间隙中寻找着完美的共振点。这便是起重班组独创的“旗语+手势”指挥系统。实践证明这套独特的“手语”不仅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极大地降低了因现场嘈杂环境导致的语言沟通误差。当曲轴缓缓就位,误差奇迹般地控制在0.5毫米以内。

工作完成,时间已经是下午5点20分,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2小时。周健摘下沾满油污的手套,声音洪亮地宣布:“十二个工位零误差,全部安装到位!”

在这场持续6天的攻坚战中,起重团队的身影与钢铁设备完美融合,他们托起的不仅仅是千吨重的设备,更是整个一二期大检修得以顺利推进的钢铁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