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春风拂面的时节中,一辆崭新的电动叉车驶入机械修造部的大门。这抹科技红不仅承载着提升作业效率的使命,更成为了检验职工责任意识的试金石。当部门还在制定维护规程时,一群起重工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爱岗敬业的创新赞歌。
“新叉车那就像咱自家的车,得用心伺候。”有着三十年工龄的孙水龙老师傅抚摸着光洁的车身爱惜地说道。
在首次使用拖车钩进行重物牵引作业时,他们发现:如果不进行保护工作,那么U型卡环与拖车钩的金属接触面有可能会在频繁摩擦中表面磨损。这个发现引发了班组的紧急讨论,大家围在新叉车旁,你一言我一语地献计献策。
“咱们给卡环穿件‘防护衣’怎么样?”青年起重工雷海波的提议让众人眼前一亮。经过反复试验,他们选用了车间废弃的帆布边角料,按照卡环尺寸裁剪出保护套。
看似简单的创新却凝结着集体的智慧:双层帆布的叠加既保证了强度,又增加了缓冲,还减少了摩擦损耗;活扣式缝制便于快速拆装;特意选用的深蓝色布料与车身浑然一体。当第一个“穿”着帆布衣的卡环与拖车钩完美结合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项“微创新”带来的改变远超预期。三个月来的使用数据显示,拖车钩区域漆面保持完好如新,设备维护成本降低35%,更令人欣喜的是激发了全员的创新热情。
如今走进作业区,处处可见这样的匠心细节:钢丝绳接头处系着防磨橡胶圈、仪表盘贴着防刮膜、充电接口戴着防尘罩......每个细微处都闪耀着主人翁精神的光芒。
“设备维护不仅要靠制度约束,更要靠文化滋养。”起重队长周健在月度例会上感慨道。这项由基层职工自发开展的小创新,已被纳入机械修造部《特种设备维护手册》。
正如那包裹卡环的帆布,看似平凡却饱含深情,它包裹住的不仅是冰冷的金属,更是当代产业工人对事业的赤诚之心。当他们为新叉车精心“着装”时,也在为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写下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