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转自《渭南日报》——一路向“新” “点燃”企业新引擎
——渭化集团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企业新优势走笔
发布时间:2024-06-25     作者:董献军 郑直  来源:2024年6月25日《渭南日报》  浏览数:2702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240625082310.jpg

本报记者 董献军 郑直

“创新”“质优”“生产要素”……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陕煤集团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渭化集团)在技术创新和产能优化的道路上探索不息,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为方向,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到“改造”与“改革”的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强化技术攻关,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深挖装置潜能,多点并进提产能增效益,以新质生产力“点燃”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牵好创新“牛鼻子” 激发企业发展新动能

5月10日,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在渭化集团微信工作群里炸开了锅:公司发明专利“狭窄空间火焰加热中空螺柱拆卸螺母的装置”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汗水没有白流,工夫没有白费。”提及发明专利,渭化集团机械修造部副部长邢涛的脸上笑成了一朵花。他说,该发明的拆卸螺母装置能够均匀快速地加热螺柱,使其在短时间内膨胀伸长,这样螺母就可以在缸体还未受热膨胀的情况下轻松拆卸。这种创新设计不仅提高了拆卸螺栓的效率,还减少了泄漏风险,有助于保证汽轮机汽缸的气密性和螺栓的使用寿命。

每一个发明专利的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都有着技术人员的孜孜追求。邢涛和他的队友们也不例外。

邢涛告诉记者,在蒸汽轮机汽缸的高温紧固螺栓中,工作温度普遍高于400℃。但由于汽缸和螺栓的热传导条件不同,在汽轮机启动和稳定运行期间,螺栓和汽缸之间会存在温差,导致可能出现泄漏问题。如何才能解决这个技术难题?邢涛与技术大拿杜秉恒、赵行勃、曹楠、解锦涛成立“技术攻关五人组”,历经多次技术交流和实践应用,面对多次挫折失败,他们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于2021年12月7日完成了“狭窄空间火焰加热中空螺柱拆卸螺母的装置”这一创新型技术的应用定稿,并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发明专利。期间,又经历了多次技术澄清,最终在2024年5月10日尘埃落定,成功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渭化集团紧紧牵住创新发展这个“牛鼻子”,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意识,向“新”而行,以“新”提质,采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的方式,用足用活政策“工具箱”,着力打好政策“组合拳”,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和持久动力。

MF脱羰技术一次投料试车成功并稳定运行、甲醇精馏系统高效节能改造完成、蒸汽过热器效率提升攻克技术难关……一个个科研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为企业生产运行源源不断注入新动力、新活力。

“自去年以来,我们投入研发经费5000万元,审定科技创新立项项目59项,目前完成33项,连续4年获得发明专利。”说到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科技管理人员康军如数家珍。

下好发展“先手棋” 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

年中节点将至,一个令渭化人沸腾不已的消息传来:通过备炉清单化管理和烧嘴技术升级改造,气化炉单炉平均运行时间83.6天,创历史最好水平。

“技术升级改造带来的变化,用‘加’‘减’法来形容最为恰当不过。”渭化集团合成车间副主任刘立考说,技术升级改造后,由于气化炉能够处于最佳“精神状态”,不但延长了气化炉运行周期,减少了检修备炉的频次,还有效降低了煤耗和蒸汽消耗,合成氨装置负荷率同比提升了3.59%,这一“加”一“减”之间,实现了稳产高产与节能降耗的“增降双赢”。

尿素生产一环扣一环,一环有了变化,就会发生连锁效应。合成氨作为尿素生产的主要原材料之一,正因为这个“上游”原材料的变化,带动尿素生产的“质”和“量”有了相应改变。

“每一项都有参数,工作人员定期会检查产品情况,根据环境和粒子情况随时作出调整。”据渭化集团尿素车间技术员殷联刚介绍,他们通过“技术升级改造”+“产品品质管控”方式,着重对合成氨、甲醇、二甲醚等化工产品生产部门进行品质管控,全方位把住生产质量的“阀门”。

“以合成氨生产技术为例,我们对变化工段的工艺调整优化,将合成气的氢碳比由2提升至2.03,减少了甲醇合成的副反应成份。并且无论早晚,每隔4小时,检验人员就会前往现场抽检,确保产品质量达到标准。”说话之间,殷联刚拿出一份检验单,记者在检验单上看到,检验时间、班组及检验、审核、复核人员等内容“一个都不少”。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最终落脚于“生产力”。渭化集团向“智”求质,向“新”寻变,着力抢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该集团以全信息集成为突破口,于2023年10月正式启动基于大数据融合技术的智能工厂新模式的研究与应用项目,正式提出构建供应链经营一体化、生产管控一体化、设备全生命周期一体化、安全环保监管一体化的智能工厂的目标。据了解,该项目实现了生产控制、生产管理、企业经营等多维度、多元数据的融合应用,提供对象模型建模、大数据治理与分析DIY、智能APP组态开发等诸多功能于一体,为企业生产安装了智慧大脑。

“以一线岗位人员的视角来看,就是大到生产数据监盘、小到个人吃饭订餐,甚至连装置巡检都可做到线上操作反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渭化集团负责企业智能化工作的史晶告诉记者,集团公司智能化建设带来的好处日益显现,ERP(渭化集团经营管理)系统、MES(生产执行管理)系统、APC(先进过程控制)系统、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等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投入使用,使得企业生产的科技范愈加突出,效果更加明显,为企业后续减能增效打好了“智”“新”基础。

“下一步,我们建设的兼容各项操作APP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人员定位系统也将投入使用。”谈到未来发展,史晶眼中满是憧憬。

筑好人才“蓄水池” 凝聚企业发展“源动力”

“我觉得遇到这种突发情况,首先应该考虑调整蒸汽……”

“你的想法是对的,但还不太全面,塔底温度偏高,除了考虑蒸汽压力,还应调节好系统组份,避免出现系统大幅波动,所以这个地方扣了你的分数。”

4月28日,渭化集团尿素车间一季度培训考评情况综合点评会在车间会议室进行,参考人员及师傅、技术管理人员针对考核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每个人都积极提出自己的疑惑,大家一起解决,现场气氛异常活跃。车间副主任王庆振对考试成绩进行了详细总结:“每次培训不是说考试完就结束了,对于考试内容各考试人员需要深入思考哪里有不足,哪里还需要改进,总结经验,这样有始有终才真正起到培训的作用。”

这是渭化集团强化人才队伍培养、向人才要新质生产力的缩影。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这离不开人才所提供的“源动力”。渭化集团面向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的战略性需求,从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等方面,对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创新发展进行不断探索和尝试。

如何让人才在企业大显身手?渭化集团着力把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为培育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以“一竿子插到底”的干劲、韧劲和闯劲,通过设置“竞技场”、开展“擂台赛”、举办“大比武”等,让各类人才拼出“热辣滚烫”,享受“飞驰人生”,以期快人一步“拥抱”新质生产力,进而构建起活力迸发、赢得主动、产业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同时,陆续出台《中层管理人员竞聘上岗管理办法》《相关管理、技术、技能岗位公开竞聘管理办法》《相关管理、技术、技能人员考核考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从制度上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政策供给,让各类人才吃下安心工作的“定心丸”。

人才难得,耽误不得。对待急需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渭化集团通过岗位竞聘、差异化薪酬、全员绩效考核等方式,收入分配继续向关键岗位、骨干人才和一线员工倾斜,让实绩突出者更有动力、履职不力者产生紧迫感。对55名绩效考核结果为S档的员工和153名连续两年绩效考核结果为A档及以上的员工薪档予以晋升一档,对16名绩效考核结果为D档的员工薪档予以降低一档。通过持续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突出以业绩贡献决定薪酬分配,切实激发各类人才活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队伍保障。

自去年至今,开展职工教育培训619项,45名职工参加专升本考试,9名职工参加MBA考试。组织70名基层班组长参加陕煤集团班组长培训,5人参与优秀班组长培训。10人获得高级职称资格,12人获得中级职称资格,26人获得初级职称资格,45人参加高级技师和技师技能等级认定,全方位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持续壮大、百川汇聚的新质生产力,正让这个中国现代煤化工发展和新一代煤气化技术应用的先行企业焕发出了崭新活力。渭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增战表示,今后,他们将全力推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铿锵足音,向“新”而行,向“智”而进,持续推动化工项目向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迈进,实现科技强企、人才治企,推动生产力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