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生活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文化生活 > 员工生活
“篦子巴”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2-02-28     作者:孟力  来源:动力车间  浏览数:3336   分享到:
“这包子就是香,像极了小时候在农村时妈妈蒸出的味道。哎,这笼底铺的不会是篦子巴吗?”
“就是。”
“难怪这么香。篦子巴现在可是稀罕物件,你们这是从哪买的?”
“不是买的,这是我们自己做的。”
“自己做的?”
“这个说来话长了……”
这是2月28日清早,笔者就餐时与食堂主管靳平的对话。和他一番闲聊后,这才知道篦子巴背后的故事。
之前餐厅供应的包子馒头之类蒸食都是在后厨加工蒸熟后才拿到大厅的。“年前,由于天气寒冷,包子容易凉,我们就考虑在大厅安装蒸锅,现蒸现吃。这样既满足了员工吃上热乎的新鲜包子,还可以让他们看到蒸制过程,吃起来也放心。”靳平说,方案既定,行政保卫处立马着手落实,春节后食堂大厅的蒸锅安装顺利完成。
“蒸锅是支起来了,但配什么样的笼和笼垫,是我们紧接着要考虑的问题。”为此,靳平召集食堂员工征求意见。首先是蒸笼的讨论,有的说配不锈钢笼,有的说配木笼,有的说配竹笼;其次是笼垫,有的说配硅胶垫,有的说直接用笼布,“小时候家里用的篦子巴就挺好。”我们最终采取了员工陈莹的建议,即配置竹笼和篦子巴。原因是竹笼和篦子巴都是天然植物,既安全环保又有自然的味道。“这样,蒸出的包子和馒头更鲜美可口。”
“蒸笼很快就买到了。但跑遍了市区的大街小巷,都没有找到适合我们的篦子巴。这期间还有人笑说都什么年代了,谁还用篦子巴。”就在大伙准备放弃的时候,面点师郭爱玲突然开口了,“我家里收藏了些雨子杆(即麦杆),要不我们自己动手做吧。”她说到做到。当天下班后,郭爱玲连夜在家找出收藏的雨子杆,用针线串起了五个篦子巴,第二天带到食堂按照蒸笼的尺寸进行裁剪,“这就有了我们现在用到的篦子巴。”
说话间,又一锅热气腾腾的包子出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