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我从上海上调北京,走前领导只告诉我:你出差北京,帮助工作。我行李也没有带,一到北京,就被留住了。我的父母多次写信问我:你在北京哪一个单位?你到北京去干什么工作?我一直闭口不答复。”
这是2016年10月26日,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对自己当年秘密投身核潜艇事业的回顾。
一次道别三十年
1958年的那个清晨,黄旭华与家人道别时,并未意识到这声“再见”会凝结成三十年的静默。当母亲在信中写下“我们都很好,只是三哥去哪里了?”的疑问时,这位选择隐姓埋名的科学家正在渤海之滨的试验场里,用直尺丈量着中国核潜艇的轮廓。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用磅秤称量数千个零件,用算盘校验百万组数据,在这些看似荒诞的场景里,藏着他们最动人的理想主义光芒。
面对西方和苏联严密的技术封锁,他们用最原始的“笨办法”叩问真理。某次耐压壳试验失败时,年过半百的黄旭华蜷身钻进潜艇舱段,一寸寸触摸冰凉的钢板,寻找裂缝的踪迹。正是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让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诞生比常规周期缩短了整整十五年。
一声惊雷震九天
核潜艇可依靠强大的机动性和隐蔽性发起核反击,是一个国家的国之重器,一块高尔夫球大小的铀块燃料,可以让核潜艇航行6万海里,同样里程,如果用柴油做燃料,则需要近百节火车皮的柴油。1954年,美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1957年苏联第一艘核潜艇相继入海,而彼时的中国科研团队,甚至不知核潜艇为何形,黄旭华回忆说:“连核潜艇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要靠到国外报纸杂志里零零散散找资料。”
靠着不服输的劲儿,中国人终于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核潜艇。1988年4月,在南海,我国核潜艇进行了第一次极限深潜测试,在极限深度,一个扑克牌大小的钢板,将承受1吨多的水压,但凡一条管道、一个阀门、哪怕一条焊缝承受不住海水压力,那就是致命灾难。当时准备下潜的工作人员连遗书都写好了,黄旭华坚持与工作人员一同下潜。试验结果证明,核潜艇的设计、建造都达到了预期,中国人民海军潜艇史上首个深潜纪录由此诞生。当潜艇成功浮上岸时,满场飞奔的黄旭华欢快得像个孩子,艇上《快报》请黄旭华题字,激情澎湃的他一挥而就:“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一生荣誉心中藏
父亲临终前未能见儿子一面,女儿人生中各个重要场合他总是缺席,母亲在古稀之年终于知晓真相。
他在《开讲啦》中说道:“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有一篇题目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长篇报告文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我把这份报告文学寄给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永远只提黄总设计师,没有具体的名字。但是他提了一个问题,他提了黄总设计师的夫人李世英的名字。我母亲一看,报告文学里面所写的黄总设计师,就是30年没有回过老家,而被弟妹们误解为不要家、忘记了养育他的父母、不孝的三儿子。”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2019年9月29日,黄旭华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在颁授仪式上,他说:“核潜艇事业是国防事业发展的缩影,我为祖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实现的历史性变革而骄傲,为自己是一名国防建设的老兵而自豪。‘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我和我的同事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10日,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天空的白云结成一朵朵海浪,地面上万人集结,共同送别这位赫赫而无名的英雄。隐姓埋名三十载,黄旭华的名字曾久久地、默默地隐藏在大海深处,如今,他的名字,更将久久地、深深地镌刻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