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渭化集团)的采访活动结束了一段时间,我却迟迟没有动笔。并非文思枯竭,而是心底存着一份怯——怕我这支拙笔托不起它那沉甸甸的分量。
接到群里采风通知,我立即报了名,渭化集团嘛,熟悉得很,每天坐校车路过,还有几个熟人在里边呢。结果当天去的时候就闹了个乌龙,在人家生活区的大门口等了半天。这真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高新区作协一行人在主席赵治安的带领下汇集一楼会议室,和渭化集团相关领导进行了参观前的交流会,简短的介绍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漾开探索的涟漪。随后我们戴上安全帽和耳麦听从工作人员引导开始了深入探索。
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我们走过了展室,穿过了车间在控制中心稍加停留,来到空旷的场区,时而步行时而坐车,绕来转去,心里不停地嘀咕:渭化真大呀,渭化真气派呀。
那些厚重的奖项与资质、密密麻麻的内控制度、安全条例、党建模板、素质养成......看得人连连赞叹。尤其在监控中心,只见工作人员在电脑前忙碌有序地操控监测设备运行,得知车间里竟空无一人,只有机器在精准运转,众人都忍不住惊叹。渭化的现代化,早已超出了我们对"传统工厂"的想象。有人提及化工行业安全生产问题,工作人员很坚定地回答:"绝对不会发生危险事故。"公司以"本质安全型标杆企业"为目标,用先进设备、科学内控、完善层级,硬生生将安全环保做到了"六个零"——零事故、零伤亡、零重大隐患通报、零外部处罚、零突发环境事件、零通报约谈。再听他细数那些陌生的名词:人员定位系统、双重预防数字化系统、特殊作业票证审批系统、优化升级安全仪表系统……才真正懂了,这"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的牌匾,不是凭空得来的,是一代代渭化人用责任用匠心垒起的阶梯。
为了让我们看得更真切,一行人被引到尿素生产线前。只见白花花的尿素像极了食盐与味精,在传送带上哗哗流淌,有人兴奋地去摸,工作人员适时候补相关知识:一分钟生产1.22吨尿素呢(相当于24袋)。展柜中陈列着的迷你型尿素令我们大开眼界,竟然有彩色的,那个橙色的尿素不就活脱脱像橘子粉嘛,好可爱呀。听了工作人员介绍才知道它不止可爱这么简单,而是要更精准地匹配农业需求。
来到室外场地,远看近观那些庞大的设施设备,特别是那个巨大的“烟囱”,被提醒后才发现不知何时“烟囱”不冒烟雾了。原来这是尿素造粒塔尾气净化系统,它采用干法除尘工艺进行粉尘过滤:以干式布袋除尘为核心,尾气通过阻拦式过滤,其中的粉尘被布袋拦截。当布袋上粉尘累积到一定厚度,系统差压达到预设联锁值时,脉冲清灰装置自动投入工作,通过空气反吹将粉尘震落,再利用解析废液水溶回收,使之转化为50%浓度的尿素溶液排入循环槽重新利用。除氨时,光触媒催化氧化技术像位巧匠,把氨悄悄变成氮气和水,从而实现氨的脱除,确保尾气中氨含量达标,强制通风装置保证了塔内空气流量,确保粒子温度处于正常范围,并可根据环境温度和落料粒子温度自动启停引风机,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我们围着问东问西,内心早已被企业“化废为宝”的生态治理深深折服。
参观后再次回到会议室,在热烈融洽的氛围中进入交流互动环节,此时的我已不是初进厂区的我,沉甸甸的思绪里满是对过往认知的羞赧和参观后的震撼。原来我们渭南人都知道渭化集团,却鲜少真正认识它,就像每日路过的老街,只记得曾经的墙皮斑驳,却忘了抬头看看檐角新抽的绿芽。我们总以为它还是旧日模样,却不知在我们忙碌于各自领域时,它早已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蜕变:“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大气治理资金约10亿元,先后完成了锅炉超低排放持续改造、罐区VOCs升级改造、尿素造粒塔、尾气深度治理、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光伏及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代气等50个环保升级改造项目……每一项都是写给这座城市沉甸甸的绿色承诺。
微雨细飞,参差高低的设施设备,此刻它们安静矗立,像沉默的守护者,诉说着渭化近三十载风雨淬炼的工业史篇。回望这座建于“八五”时期的大型化工企业,内心感慨万千,终于明白最初的"怯于动笔",原是源于对这份厚重底蕴的敬畏——真正的坚守从不需要声张,我们曾轻描淡写的"寻常",或许正是一代代渭化人回馈给这座城市的非凡印记。
言有尽而意无穷,吟诗一首致敬企业及企业中的这群人:
初采风姿渭化城,厂区移步叹纵横。
机枢自控无人迹,屏显遥传满目盈。
塔锁烟尘青霭现,肥分色彩紫泥耕。
匠心垒就安全鼎,绿水蓝天润一城。




陕公网安备 610590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