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作协进渭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专题报道 > 高新作协进渭化
廿载渭化情
发布时间:2025-11-10     作者:李健       来源:渭南高新作协      分享到:

应渭南高新区作协之邀,2025年9月26日赴渭化集团采风,心里头比旁人多了份热乎的期待——渭南本就是我的老家,而渭化集团(以下简称渭化),更是藏着我二十多年前一段特别的交集。

车子出了渭南西高速,拐到东风大街西段,带着彩环、印着渭化标志的大烟筒,如定海神针般直戳云端。二十多年前初见时,它是我的航标,我绕着它找到了目标地,采供部的徐工在门口接我入厂。那次,我与渭化签订了福利区纯净水厂2吨/小时的设备采购合同,时间为1999年10月。再次来到渭化,这熟悉的模样,不光是亲切,更多了层岁月叠出来的暖。

行驶至“渭河花园”时,停下车,透过大门口那条绿意遮道的路,我隐约看见了水厂那白色的建筑群,二十多年前的一幕幕,如开了闸的洪水般涌了出来。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伴随GB17323——1998《瓶装饮用纯净水》和GB17324——1998《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的颁布,瓶装纯净水火爆市场,5加仑桶装水也逐步进入家庭。渭化作为渭南属地的龙头企业,为了保障工厂生产线职工及福利区居民的安全饮水,决定在“渭河花园”建一个纯净水厂。经过激烈角逐,我公司竞标成功。

中标后,渭化分管后勤的高厂长指示:“生产线设备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务必一次性通过省职能部门的验收,尽快投产。”我当时承诺道:“高厂长,您放心,渭南是我的家乡,我一定把水厂建成渭南的样板工程。”按合同约定,我公司主要负责:纯净水厂的平面图设计、水处理生产线设备及安装、60桶/小时灌装机生产线设备及安装、灌装间空气净化项目施工。本着打造精品工程的理念,设备安装调试阶段我亲自坐镇指挥,住在“渭河花园”的招待所。

经过甲方双方几个月的努力,2000年初,渭化纯净水厂经过省职能部门的验收,正式投入生产。渭化纯净水厂建厂前,渭南城区已有两家桶装纯净水厂,但规模都不大。渭化纯净水厂建成后,无论是水厂的硬件和软件,在渭南市都堪称一流,前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

我与渭化的合作,既感到荣幸,又充满了温馨,特别是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宋厂长,以及张建丽、冯冯等渭化工作人员积极配合,给予我们很多帮助。纯水厂建成后的二十年间,生产线的设备保养、维修、配件更换等事项,我们仍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咚咚咚,车窗的敲击声,打断了我的回忆。一位警察敲着玻璃嗔怪道:“这不能停车,马上开走!”我点头示意后,立刻踩了油门。约莫三分钟,来到渭化门口,工厂已进入上班时段,园区里隐约能看见往来的身影。摇下车窗,向值班警卫解释道:“我们是高新作协的,来采风。”警卫室里一个帅气的小伙,面带微笑地推开门,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引导车辆至左侧停车场。看了一下手表,离开会还有20分钟。下车后我快步转到办公楼前,望着三楼明亮的窗户,当年与徐工、王宏签合同的场景突然浮现眼前。我立刻掏出手机,拨通了宋厂长的电话,宋厂长在电话那头先是一阵惊讶,随即笑着回复道:“欢迎你来渭化,我这几年在重庆带孙子呢。徐工、王宏还有纯水厂当年的职工都退休了。几年前,水厂进行了改造升级,由工厂统一管理了。”“都退休了啊。”我嘴里轻声念叨着,心里不由泛起一丝惆怅。的确,时光匆匆,一晃都二十多年了,那些熟悉的面孔、曾经的场景,恍惚如昨日般清晰。

漫步在厂区的南北路上,最先撞入我眼帘的是那细而高、缀着红色环带的大烟筒;在烟筒东侧不远处,还有一个裹着白色外衣的高塔——直径约20米,塔壁上“渭化”两个大字格外醒目。它们上空已不见曾经的缕缕浓烟,我不自觉深吸一口气,鼻尖尽是清爽,没有半分异味。环顾四周,眼底满是鲜活景致:干净整洁的路面、明亮规整的厂房、连片绿油油的草坪,衬着各色盛放的花草;几只不知名的鸟儿在草丛间跳跃,叽叽喳喳的叫声清脆悦耳,听得人心里格外敞亮。

二十多年光阴倏忽溜走,建厂初期的许多员工已退休,留下了曾经美好的记忆,可工厂的脚步从未停歇,又有一代人接过了前进的火炬。我突然觉得,和二十年前比,如今渭化的厂容厂貌,非但没染上岁月的沧桑,反而愈发年轻漂亮,处处透着蓬勃的生机。

简单的欢迎仪式后,作协一行20多人,在渭化工会副主席李景忠陪同下首先参观了企业文化展室。在展室的图文介绍中,我了解到:渭化集团渭南工厂1996年5月建成投产后,填补了陕西没有大化肥的空白。经过多年发展,渭南工厂已拥有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60万吨甲醇和11万吨二甲醚的产能,产品形成了优质氮肥、清洁能源、高纯气体、煤化工助剂等四大类10多个品种。其中,“渭河牌”尿素是“国家免检”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还获得了“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等称号。渭化集团也先后通过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获得了“AAAA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全国环保‘百佳工程’”等多项荣誉。通过展室的专业讲解,我才知道:渭化的产品主要以烟煤为原料,通过水煤浆加压气化等技术,先制备合成气,合成气再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用于生产尿素、甲醇和二甲醚。

职业的惯性思维,让我立刻意识到,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一定是企业打造“绿色环保”型工厂的关键。这样想着,采访便有了方向。来到物料车间楼前,四位身着蓝色工装,头戴黄色安全帽的工作人员,已经恭候在路边,给我们介绍了工厂的供水、废水处理系统,以及废水处理、中水回用的主要工艺流程。到了提问环节,我率先咨询了废水处理前的COD、BOD指标,然后又问了废水生物处理后,又采用了哪些关键设备。被告知后级系统采用了外压超滤膜技术,排放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我点了点头;当听到中水回用和供水系统还采用了反渗透设备时,我欣慰地笑了。经营了多年环保企业的我,自然明白,膜过滤应用到污水处理系统,已经是国际先进技术了,排水指标肯定没问题。

随后我们参观了“双甲”车间的现代化中控室。工作台两侧摆着数十台显示屏,操作人员端坐其中,目光专注地盯着屏幕。透过整面玻璃墙,我发现宽阔的车间内竟无一个人影。问后方知:“双甲”车间早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操作,车间内设置了400余台,可燃、有害气体检测报警装置,300多台工业视频设备,实现了全气候、全方位的实时监控。中控室既可以完成日常操作及监控,还具备风险智能感知和安全防控的功能。一个化肥厂具备如此现代化的设备和管理,确实让我震惊。


来到动力车间,那高大的烟囱近在咫尺。烟囱下方约三层楼高的区域,布满了不同造型的钢架,钢架上错落的设施及管道让人眼花缭乱。经过了解,烟筒下方这些设施:有脱硫装置、除尘装置、降尘供水设施、锅炉灰库封闭抑尘系统等。据动力车间的领导介绍,三期锅炉环保设施采用了高效SNCR工艺脱除NOx,烟气在炉膛出口水平烟道和一定浓度的雾化氨水进行脱硝反应,还原生成N2和水,经过布袋除尘、干法脱硫装置,在吸收塔下部,高温烟气与加入的吸收剂、循环灰通过吸收塔的文丘里管加速,进入循环流化床床体,在流化床内产生激烈的湍动与混合。再经过雾化,SO2与脱硫剂的反应转化为可以瞬间完成的离子型反应。经过除尘后的洁净烟气通过烟筒排向大气。介绍完毕,年轻领导自豪地说:“我们三期锅炉环保设施改造,投资了8000多万,只是渭化二十多年来环保投入的缩影。我们三期锅炉的环保设施改造后: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颗粒物,排放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渭化的天空会越来越蓝的。”

离开动力车间,没走多远,就到了尿素生产车间。一座银灰色的高塔骤然闯入视野——这便是渭化生产尿素的核心设施“尿素造粒塔”——塔高92.2米,塔径24米。在“尿素制粒塔尾气综合治理装置”展板前,听取了制粒塔尾气治理流程讲解——制粒塔尾气综合治理装置安装在尿素造粒塔塔顶,通过多台引风机进行强制通风。造粒时,高温尿液自造粒塔上段经喷头向下喷洒,尿液在下降过程中与来自塔底的空气逆流接触换热进行降温,最终形成尿素颗粒。且生产过程中,一系列尾气治理措施让出口粉尘和氨浓度均实现超净排放。

听完讲解,我们便跟随李景忠主席走进塔内参观。刚进塔,李主席指着左前方的输送带说道:“大家看,这就是塔里生产出的尿素,你们可以走近摸摸看。”话音刚落,人群中一阵惊叹、哗然,输送带两侧瞬间挤满了人,大家纷纷伸手触摸那像白糖般可爱的尿素。我也凑上前抓了一把,指尖有种温温的触感,质地格外实在,指腹轻轻摩挲着颗粒,忽然就想起了童年施肥的经历。那年,我上小学四年级,跟着奶奶去地里浇水,奶奶拎着桶。到了玉米地头,奶奶给我示范了一遍后,我就拿着一个破碗,从桶里舀液态化肥往水里倒,那刺鼻的味道让我直犯恶心,心想,这尿素味也太难闻了。诧异间,我转向渭化的李主席问道:“我当年用的尿素是液体的,还很刺鼻,怎么和这个不一样呢?”我松了一下手掌示意。李主席笑着解释:“你当年的那个应该是氨肥,那刺鼻味来自氨水。你闻一闻这尿素,就清楚两者的区别了。”我这恍然大悟。随后在塔内产品展示柜中,我们又见到了橘色与翠绿色的尿素,珍珠般的莹润光泽裹在表面,这般特别的模样让在场的人都觉得十分新奇。

采风后座谈会上,渭南高新区作协赵治安主席给渭化授予“高新区作协渭化集团文学创作基地”和“高新区作协常务理事单位”的牌匾,部分作家还赠送了图书和书画作品。渭化给我们每人赠送了一份各种颜色的尿素样品,大家甚是喜欢.会后我们一起在渭化职工食堂用餐,席间大家意犹未尽,还在聊上午参观的话题。

吃完饭,我匆匆返程西安时,回头望了眼渭化——那座大烟筒和尿素造粒塔依旧矗立。二十多年来,渭化不断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靠优质产品和技术成了农民心中的“定海神针”。更难得的是,建厂以来,渭化集团努力打造绿色工厂,仅环保设备及升级改造就投入6亿多元,不但“三废”各项排放指标优于国家标准;还把安全刻进骨子里,成了本质安全型企业。我理解,渭化这“定海神针”,定的是农民的收成,守的是绿水青山,靠的是过硬的技术与担当。而我手里这三袋黄绿白的尿素样品,仿佛也成了这“定海神针”结出的果实,在时光里把廿载渭化情,酿成了实实在在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