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造粒塔隐于暮色,财务209室灯光亮起,隔开外界喧嚣,我与数字的对话开始了。入职渭化的四年,从材料备件的细致入微,到账务处理的纵横捭阖,再到税务筹划的运筹帷幄……我愈发明白:财务,是精密的艺术,更是企业发展的守护星。
初做材料备件会计,我像困在数字迷宫里,每日重复核对单据、登记台账、盘点物资,而月末面对0.03元的材料差异,我甚至想“倒挤入账”。同事郑盼停下工作,陪我逐笔复核,揪出小数点后的“漏网之鱼”,她严肃地说:“这关乎部门间的信任。”这句话深深印在我心里。后来参与科伟公司注销,我在银行柜台核对完最后一张回单,在档案室翻出泛黄凭证,校准注销申报表。当公章落下,我懂了财务人的严谨,既要算清,更要守到底,单据里藏着企业的发展脉络。
兼任上海公司会计,我的工作从单一模块转向全盘账务。第一次独立编报表,现金流量表的“经营活动净额”怎么算都差2.8万元。计算器按键被我按得发烫,数字模糊成光斑。同事杭琦提醒我用银行对账单倒推,苦战三小时后报表终于通过。此后,我总能提前半天完成报表报送,曾经的难题成了我进步的阶梯。
转岗税务会计,新挑战接踵而至。要让惠企政策精准落地,严守合规底线。在设备投资抵免专项核查时,面对税务人员的质询,我梳理原始凭证,编织出严谨证据链。核查人员称赞资料完善,我知道这来自对税法和业务的深刻理解,还有跨部门协作积累的沟通智慧。税务工作不是“单打独斗”,要让业务、财务、政策协同发力。
初用金税盘时同事的手把手指导,加班时桌角不知谁留的咖啡,这些温暖瞬间铸就了我“严谨有温度 专业怀敬畏”的职业底色。四年里,从只会“做对账”到深谙业务,从“执行者”成长为“建议者”,我对数字敬畏的初衷从未改变。
回首过往,那些与凭证相伴的夜晚和税政博弈的清晨,都成了财务报表附注里默默的注脚。在渭化持续书写的发展篇章中,每个财务人都是关键字符,用理性与温情,谱写数字与人性交织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