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风廉政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党建工作 > 党风廉政
从“假”字说起
————观看《反腐为了人民》有感
发布时间:2025-01-09     作者:屈雪利       来源:纪检监察室      分享到:

近日,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联合摄制的年度反腐大片《反腐为了人民》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回首过往,从2014年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开始到今年,此类反腐专题片已经推出了十一部之多,每年观看正风肃纪反腐大片,已然成为了党员干部开启新一年廉政教育的固定动作。身为纪检监察干部的我,观看这些专题片时,绝不仅仅是将其当作自我警示的素材,更注重从片中执纪者的视角出发,进一步深化对防范廉洁风险、深挖腐败线索的理解与把控。在观看过程中,诸多“假”的乱象不断在我脑海中翻涌,它恰似一条隐匿的线索,串联起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及其背后潜藏的规律,也引发了我对于“真”“假”博弈的深度思索。

配图.jpg

专题片中呈现的腐败案例,可以说处处弥漫着“假”的阴霾。诸如,某住房保障服务中心房屋维修资金服务办公室原主任周小健,胆大妄为地定制假票据欺瞒群众,肆意截留、挪用巨额资金,甚至荒唐到将个人收款二维码公然打印出来,堂而皇之地放置在政府缴费窗口,公然践踏公权力与民众信任;江西省政协原党组书记、主席唐一军,耍弄手段假借他人之名持有隐形股份、隐匿资产,妄图避开监管视线;全国人大财经委原副主任委员、贵州省委原书记孙志刚,打着市场活动之名行利益输送之实,以权谋私;山东省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孙述涛,深陷“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畸形政绩观泥潭,为求仕途晋升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授意并主导统计造假;重庆市政府文史研究馆原党组书记王合清,平日里周旋于利益勾连的商人之间,事发前心存侥幸、与他们统一口径,但只有落马后才认清那些“假朋友”。

这些人究竟为何热衷于作假?剖析其背后动机,有的人纯粹是被一己私利蒙蔽心智,妄图通过弄虚作假谋取巨额财富,满足自己膨胀的贪欲;有的人则是沉醉于围猎者精心营造的虚假情谊之中,在糖衣炮弹的攻势下迷失自我;还有的人是为了对抗组织审查,处心积虑地搞隐形腐败,妄图逃避应有的惩处。他们身处工作与生活的多重场景,炮制出各式各样的虚假行径,其实内心又何尝不知这些行为的恶劣性质,何尝不知道总有一天会受到清算。只是人性中的盲目自信作祟,让他们自以为手段高明得无懈可击,煞费苦心给自己层层披上看似隐蔽的“隐身衣”,设置各种各样的“防火墙”。但他们忘却了一个铁律:邪不压正,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哪怕再隐蔽、再精巧的腐败手段,也必然会留下蛛丝马迹。在当今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压倒性胜利的大背景下,再加之现代高科技手段的全方位助力,腐败行为终究难以遁形,难逃党纪国法的严惩以及人民群众的审视。

从历史的长河溯源,腐败问题始终是阻碍社会进步、损害民众福祉的沉疴顽疾。那些因腐败滋生的黑暗角落,权力沦为少数人敛财谋私的工具,公共资源被肆意瓜分,民生工程在层层克扣下变得千疮百孔,百姓深受其苦。聚焦当下,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之上,党和国家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败斗争,其核心要义便是为了人民。一系列“打虎拍蝇”行动雷霆出击,揪出隐藏在各个层级、各个领域的腐败分子。从位高权重的省部级高官,到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基层“微腐败”人员,无一能逃脱党纪国法的制裁。这意味着被截留的民生资金得以重新流向该去的地方,被破坏的营商环境得以修复,为无数普通百姓和正当经营的企业挽回了损失、伸张了正义。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场场反腐硬仗,意味着全面从严治党正大步迈向纵深,它不仅仅是制度层面的完善、监督力度的强化,更是真正走进了人民心中,扎根于老百姓的心田。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假”或许会一时得逞,掀起短暂波澜,但“真”拥有穿透迷雾、拨乱反正的力量,是应对“假”的不二法门。身为纪检监察干部,我时刻铭记自己是反腐前沿阵地上的一名尖兵。2025年,在聚焦主责主业、持续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的征程中,我将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警醒,练就洞若观火的眼力,用求真务实的态度、真抓实干的监督识别和击破违规违纪的“暗堡”,揭开虚假伪装的面纱。将以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管好用好纪检监察权,克己慎行、守住底线,坚守责任担当,提升工作效率,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更大成果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