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在公司食堂吃饭,菜品中出现一种往常不太有的面食,不知道叫什么面,就请教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回答说是“腊八面”。心里猛然一惊,难道已经腊八了?拿出手机看看日期,真的已经腊月初八了。吃着食堂的腊八面,感触颇多,思绪瞬间飘远,飘向了千里之外故乡的那间小厨房。
腊八那天,母亲总是早早起身,在柜子里翻出一个个白色棉布做成的袋子。煮腊八饭,对母亲来说是一场用心的仪式,在一个个白布袋子里尽可能挑出圆润一些的红豆、饱满一些的红枣、亮晶晶的大米……每一样食材的挑选都承载着母亲对腊八节的重视。挑选完食材,她便系上围裙,在厨房中忙碌起来。红豆要提前浸泡,泡得胖嘟嘟的,像牙牙学语的婴儿的小脚丫,煮起来才容易软烂。她把各种食材细细洗净,大米粒粒洁白,红枣颗颗饱满。灶火燃起,锅中水沸,母亲先放入难煮的豆类,耐心地搅拌,看着火候。等豆子煮得差不多了,再加入大米、红枣和其他食材,转小火慢慢熬煮。
我在炉灶旁帮母亲烧火的时候,她总是说,有些人在煮腊八饭时会放一些食用碱,用来减少煮饭的时间,她从来不这样做,她感觉这样会减少“饭味”,做好的腊八饭给神灵供奉的时候就是对神灵的不尊敬。母亲认为土地神和灶神能够保佑全家人都安康,所以格外在意这种事情。母亲还会讲好多关于腊八节的传说,是我在书本上从未听到过的版本,那时候心里只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吃到腊八饭,也没太用心听,故事情节基本都忘得差不多了。以至于有一次给孩子讲腊八节的习俗,只能说,奶奶做好腊八饭,会给家里的土地神和灶神供奉一些,还要给家里的鸡、猫、狗、猪分食一些。孩子好奇地问,为什么就不给鸭子吃腊八饭?有时候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真的让人啼笑皆非,我摸摸孩子的脑袋笑着说,奶奶家没有养鸭子啊。如今城市的生活节奏太快,自己的小家里又没有家乡墙上挂的那一本厚厚的日历,慢慢地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腊八节了。
随着时间推移,厨房里渐渐弥漫起诱人的香气。那是谷物的甜香、豆类的清香、红枣的蜜香混合在一起的味道,浓郁得化不开。我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母亲笑着说:“腊八饭要趁热吃才香,才有‘饭味’,去叫你姐姐来吃饭。”母亲会先盛出一碗供奉土地和灶神的腊八饭,再给我们姊妹们每人盛一碗放在灶头。
如今,我已离开家乡在公司上班十五个年头,尝过许多美食,但总是感觉缺少母亲口中的那一丝丝“饭味”。母亲做的腊八饭的味道,始终在我心间萦绕。那是家的味道,是母爱的味道,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都不会消散,反而在时光的沉淀下,愈发香醇,成为我记忆深处最珍贵的宝藏,让我在每一个寒冬,都能回忆起来自母亲和家的温暖与慰藉。